本文转自:人民网-上海频道
人民大舞台 沪疆艺同台(三)
巴楚夜·沪疆情:舞台之上,心跳同频
七月巴楚的夜晚,微风习习。
巴楚镇银泰路社区的活动现场早已人头攒动,当地居民陆续进场 —— 白发苍苍的老人、活力四射的青年、天真烂漫的孩童,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期待的笑容,共同等候这场文化盛宴开启。来自上海的文艺达人带着海派的韵律,为巴楚献上了首场“人民大舞台・沪疆艺同台”公益演出。
当健身社的郭洳言踏着《小城夏天》的动感节拍跃上舞台,海派的活力瞬间点燃了现场。音乐如电流般穿过人群,巴楚的孩子们再也按捺不住,争相跑上台去,跟随着音乐一同舞动,小小的身影在舞台上绽放出纯真的快乐。
台下掌声与欢笑汇成浪潮。“我一开始还担心冷场,排练了三个节目以防万一,”郭洳言演出后难掩激动,“现在看来,完全是多虑了!艺术真是最好的语言,它让千里之外的心跳找到了同一个节奏。”
这节奏,不仅响在跃动的舞步里,也流淌在无声的指尖上。
在众多节目中,手语舞蹈《世界赠予我》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这场文化盛宴中最感人的一笔。当海之韵合唱团舞者赵文娜带领着团队在舞台上用手语演绎这首歌时,台下有一位观众显得格外特别。她眼圈湿润的看着台上的舞者,这个人便是巴楚的本地居民热孜瓦尼古丽・阿布杜热西提,一位聋人。热孜瓦尼古丽・阿布杜热西提来到现场,起初由于无法感知声音而对演出有些“遗憾”,但当看到赵文娜娴熟流畅的手语表达,她十分欣喜。
演出结束后,热孜瓦尼古丽・阿布杜热西提激动地走向赵文娜。她没想到在这里能遇到会手语的人,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次。
赵文娜的双手,曾为舞蹈而生,如今则成为了架设心桥的使者。多年前学习这门“冷门语言”时,她未曾想过会在万里之外的巴楚,遇见一位因手语而欣喜落泪的姐妹。两人虽初次相见,却因手语这门世界共通的语言而沟通无碍。热孜瓦尼古丽坦言当地聋人群体庞大,却缺乏系统的手语教育,沟通常因“方言”差异受阻。这次邂逅,让赵文娜心中埋下了种子:“未来,我渴望再来新疆,发挥自己的优势,去疗愈更多的人”
这场演出,远不止这两个动人瞬间。《上海谣》的吴侬软语与《库尔班大叔》的边疆故事遥相呼应;诗朗诵《石榴花开沪疆情》字字珠玑,倾诉着如石榴籽般紧抱的深情;《新不了情》的歌声里,白沙山与浦江共证情缘;海派旗袍的走秀《几度燕儿回》,更在一步一韵中展开文明对话……每一个节目,都是黄浦江的柔波与塔里木河的奔涌在中华大地上交织共融。
当全体演员登台谢幕,主持人叶丹的话语道出了共同的心声:“今晚,我们以文化为舟,以情谊作桨,共渡沪疆交融的长河!”
“人民大舞台”,正是文化润疆最生动的实践场域。它让上海石库门的温情向新疆的葡萄架敞开怀抱,让江南的婉约与西域的豪迈在同一个节拍中共振。舞台之上,艺术的涓流无声浸润,悄然消弭着地域的阻隔与认知的差异;舞台之下,心与心的共鸣汇聚成河,印证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的情感根基。
文化为舟,情谊作桨。每一次这样的相遇,都在万里山河间描摹着更深、更美的“同心圆”。这圆,由石榴籽般的紧密团结绘就,终将在中华家园的广袤土地上,绽放出永恒的光华。(朱点点)
佳禾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